过去只要拿到好项目,谁都能赚钱,但未来前期调研、产品设计,后期的物业管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虽然包括决策部门、学术界乃至投资行业在内的很多人相信,中国政府力量超强,调控能力和手段远远超过其他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但中国过高且在日益增加的M2/GDP 比率,严重的房地产、开发区、新城建设泡沫,以及能源、原材料行业国企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仍然不能不让观察者感到忧虑。虽然相对于既有政策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限制,和城市存量土地,尤其是工业、仓储用地低效率、浪费性使用的现实,这两个改革都比以前有所进步,但这些措施仍旧无助于扭转目前不可持续的土地城镇化模式,也无助于加速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建立。
中国经济:从超常态过渡到新常态需要有效的改革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关键性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整体改革还远没有完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很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应该还是走在迈向新常态的半路上。如果不调整当前改革的思路,逐步建立一个更有参与性、竞争性的决策机制,实现对各种备择改革方案,包括改革顺序与配套方式有效的筛选,那么改革就很可能裹足不前,或者方向错误。那时候无论是降低整体税负、优化税收结构,还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有更多的余地,这是因为当时政府部门和整体经济承受系统性改革的能力都较强, 而且如果当时就实质性推动了财政、金融体制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地府政府和央企也就难以获得那么多的资源去进行大规模的低效率投资,于是过度刺激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就会降低。岁末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提出了亚太地区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倡议、也勾画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也已超过收入增速,并且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景,未来政府支出、尤其是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速不会下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改革无法逐步扭转目前各城市制造业用地杀价竞争所导致的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过高的情况、也无法打破地方政府垄断供应而导致的商、住用地比例过低的局面,更难以解决大批农民工入城定居的住房用地问题。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疲软,央行也重新开始了降息,市场还预期12月份或将首次降存款准备金率,未来还可能出台来更多的刺激性措施。我们不赞成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正常的,既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目标,也符合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规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二是要通过改革,释放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经济增速虽有回落,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则保持稳定。特别是在当前的三期叠加时期,我们既面临潜在增速的下降,也面临调整结构、化解矛盾和防控风险的艰巨任务,这时个别年份的增速可能更低,甚至可能会低于潜在增速,也都应当被看作是正常的。
只要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化解,民生继续得到改善,那么即使增速相对低一些,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潜在增速是就一定时期的平均增长潜力而言的,不能将其机械地理解为每一年都能够实现或都应当争取这样的增速。
另外,1-9月全国财政收入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基本稳定、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当前的经济形势既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目标,也符合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规律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1-9月GDP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三季度比前两个季度略有回落。
一是美国,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支撑,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是经济增速虽有回落,但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矛盾有所化解,且风险总体可控。现实当中的增长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这是十分正常的。消费方面,受收入增长小幅放缓、与住房相关的消费收缩,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明年消费增长可能会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
明年投资可能会继续今年以来的下行态势,消费增速也可能稳中略降。制造业投资方面,一方面,重化工业产能整体过剩,汽车生产和消费进入相对较低的增长期等,都不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长。
基于这样的需求背景,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在今年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回落。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潜力的发挥。
但另一方面,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体逐渐企稳,明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还不能获得牢固和稳定的基础,仍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的预期目标。实际上现阶段中国依然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空间。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及设备更新、新兴产业带动和出口趋稳等因素,制造业投资增速降幅不会太大。然而问题在于,与先前的投资相比,这些领域的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都不是可以直接商业化的投资。
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新的增长动力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讲要靠创新,而适宜的创新环境要靠政府来营造。
而且,目前支撑这些投资的产能要么充足,要么过剩。三是经济增速虽有回落,但尚处于中国现阶段潜在增速的合理范围。
最后,还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另外,近年来调整幅度较大的一些领域,包括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挤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等,都呈现出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变化。
在结构调整和矛盾化解过程中,中国经济长期积累和潜伏的一些风险因素进一步暴露,但总体而言尚处于可控状态。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理解,所谓新常态,除了增速换挡和回落之外,至少还要包括两点:一是过去粗放增长模式下所积累的结构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要得到一定程度地化解,二是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模式基本确立。二是虽然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但也不会一下子滑落到前沿发达国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四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经济体增长将略有回升,但由于自身潜在增长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资金外流等因素影响,回升势头仍然脆弱。
因此,必须加快这些领域改革,尽快构建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为新的增长动力、增长动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比如,虽然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美国等前沿国家,但由于政府管制过多、竞争不充分,致使中国在资金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远高于美国。
如何通过财政、金融制度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从而充分释放国内投资需求空间,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改革挑战。有的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已经创下了最近几年的新低。
今年以来,服务业增长继续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如果计算综合成本,中国在不少制造业领域成本反而高于美国。
总体来看明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各区域发展状况可能更趋分化,但总体来讲有望保持一个低速增长的态势。针对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比如,虽然经济下行明显,但就业状况保持总体稳定。
这是导致近年来不少美国企业回归,甚至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到美国设立分厂的重要原因。一是要通过改革,释放中国本来所拥有的但却被体制弊端所抑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中国明年出口环境比今年会有所改善,出口增速有可能会略高于今年。中国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教育基础扎实,具有巨大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
这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方面,虽然新执行的信贷政策对四季度及明年房地产销售增长会有积极作用,但受转折性趋势和高企的库存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态势很难逆转。三是日本,深层结构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预计经济会维持低位增长态势。
上一篇:Flex 六、其他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c) 2018! XML地图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html地图